在商业世界的宏大舞台上,企业的兴衰交替、利润的起起落落时刻吸引着世人的目光。近期,一则重磅消息在财经领域掀起波澜:沙特阿美,这位长期稳坐全球利润第一宝座的石油巨擘,被苹果公司强势反超,失去了“盈利王”的桂冠。这一转变不仅是两家企业命运的转折点,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和行业发展趋势变化的生动写照。

沙特阿美,作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公司,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。长期以来,凭借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庞大的产业规模,沙特阿美一直享受着高油价带来的丰厚红利。然而,市场风云变幻,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下滑,给沙特阿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2025年上半年,沙特阿美的营收达到2231亿美元,净利润为508亿美元,同比下降10%。第三季度净利润270亿美元,受国际油价下滑影响,第四季度利润预计不高于三季度。回顾过去,其净利润从2023年的1213亿美元下滑至2024年的1062亿美元,2025年预计全年净利润维持在1000-1050亿美元之间,折合人民币超过7000亿,利润持续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。

沙特阿美的利润下滑并非个例,而是整个石业的缩影。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,让众多石油公司陷入了困境。埃克森美孚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48亿美元,同比下降15%;壳牌上半年净利润98亿美元,同比大跌近30%;道达尔净利润下降21%,雪佛龙净利润下降32%。这些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,无一不承受着油价下滑带来的巨大压力。

国内的“两桶油”——中石油和中石化,也未能在这场油价风暴中独善其身。2025年上半年,中石油净利润达到840亿人民币,同比下降5.4%;中石化上半年净利润214亿人民币,同比下降39%。中石化在解释业绩下滑原因时提到,国际原油价格下跌,导致库存减利,境内汽柴油销量和价差下行,以及航煤、芳烃等产品毛利下降。同时,油价下跌使得存货减值损失激增,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。

国际油价的下滑,对石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。上游的勘探与生产业务利润承压,因为原油价格的降低直接减少了开采收益;下游的炼油、销售等环节也面临困境,销售收入随油价同步下滑,企业的流和投资回报率受到严重影响。自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,全球炼油厂利润率一直低于2019至2023年期间的平均水平,全球经济环境疲软导致需求下降,同时非洲和亚洲的炼油新产能竞争加剧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压力。

与石业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苹果公司在2025财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。10月底公布的财报显示,其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1024亿美元,净利润274亿美元,同比增长86%。整个2025财年,苹果营收达到4161亿美元,同比增长6%,净利润达到1120亿美元,同比增长近20%。这一利润数据不仅超过了沙特阿美,还让苹果一跃成为全球利润第一的企业,换算为人民币达到8000亿元,赚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,相当于每天净赚22亿人民币。如今,苹果的市值都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,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8000亿VS7000亿苹果超越沙特阿美美食总动员商业世界换了主角

从业务板块来看,第四季度苹果iPhone、Mac收入分别为490.25亿美元、87.26亿美元,分别同比增长6%、12.7%。iPad以及可穿戴设备、家居及配件产品线%。2025财年,iPhone、Mac、iPad收入分别为2095.86亿美元、337.08亿美元、280.23亿美元,分别同比增长4.2%、12.4%、5%,iPhone收入创历史新高。可穿戴设备、家居及配件产品线%。服务业务成为苹果增长的重要引擎,第四季度收入287.5亿美元,同比增长15%,2025财年该项收入1091.58亿美元,同比增长13.5%。

8000亿VS7000亿苹果超越沙特阿美美食总动员商业世界换了主角

苹果之所以能斩获如此高额的利润,其精妙的市场布局功不可没。从地域维度剖析,美洲市场无疑是苹果的“利润粮仓”。2025财年,美洲市场营收1783亿美元,占苹果总营收的42.8%。美国作为苹果的大本营,消费者对苹果产品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和忠诚度。报告披露iPhone在美国市场有1.67亿用户,比安卓系统用户多出2300万。这里成熟的消费市场、发达的科技生态,为苹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源源不断地为苹果输送着巨额利润。

欧洲市场同样表现出色,营收1110亿美元,占比为26.6%。欧洲消费者对高品质科技产品的追求,与苹果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。苹果在欧洲的各大城市,如伦敦、巴黎、柏林等,都设有高端的零售店,其时尚的店面设计、优质的购物体验,吸引着大量消费者。而且,欧洲的科技文化底蕴深厚,消费者愿意为创新、优质的科技产品买单,这使得苹果在欧洲市场得以稳固发展,营收持续增长。

亚太市场虽然整体占比低于美洲和欧洲,但也不容忽视,贡献了约30%的市场份额。其中,日本市场营收287亿美元,占比为6.8%,日本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精致工艺和前沿技术有着独特的偏好,苹果的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,在日本市场也收获了大量粉丝。

在亚太市场中,中国市场的情况较为特殊。2025财年,苹果在中国市场营收643亿美元,占比为15.4%,然而,这一数据背后却隐藏着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困境——营收规模同比下降3.8%,是苹果全球市场中唯一出现下滑的区域。

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堪称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之一。近年来,华为、小米、荣耀、OPPO、vivo等众多国产厂商迅速崛起,在中高端市场与苹果展开了正面交锋。以华为为例,凭借着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,尤其是在芯片和影像技术方面的突破,华为的高端机型Mate系列和P系列,在拍照、通信等功能上已经超越了苹果,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。2024年第四季度,华为以18.1%的市场销售份额跃居国内榜首,销量同比增长15.5%。小米则凭借着极致的性价比和不断提升的品质,在中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。2024年第四季度,小米市场份额达到17.2%,全年居于第三,其旗舰产品MI15系列的热销,以及高端化方面取得的进展,都为小米的市场份额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这些国产厂商不仅在产品性能上不断提升,还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,进行了大量本土化创新。比如,在快充技术方面,国产手机已经实现了100W甚至更高功率的快充,而苹果在这方面则相对滞后。在折叠屏手机领域,国产厂商也推出了多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,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,进一步挤压了苹果的市场份额。

在全球商业版图中,三星电子和现代汽车的市场策略同样值得深入研究。三星电子,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,业务涵盖芯片、智能手机等多个领域。从其财报数据来看,2024财年全年营收1.5万亿人民币,净利润达到1692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131%,在全球芯片市场和智能手机市场都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
在智能手机领域,2025年上半年三星智能手机销量1.18亿部,位居世界第一。尽管三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逐渐萎缩,近乎销声匿迹,但在全球其他市场,它凭借着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、丰富的产品线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管理,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盈利能力。在芯片业务方面,三星也是全球最赚钱的芯片公司之一,其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和技术,满足了全球众多科技企业的需求,为三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。

现代汽车集团同样如此,虽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跌入谷底,但其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却可圈可点。2024年现代起亚全球销量723万辆,位居世界第三。在北美市场,现代汽车凭借其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丰富的车型选择,深受消费者喜爱;在欧洲市场,现代汽车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,推出了一系列符合欧洲环保标准的车型,实现了销量的逆势增长。在新兴市场,如印度、南美等地,现代汽车也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策略和市场推广,取得了显著的销量增长。

三星和现代的成功经验,为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取得一定成绩后,应积极布局国际市场,拓宽发展空间。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,华为、小米等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,但与苹果、三星等国际巨头相比,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比亚迪、吉利等中国品牌在全球销量排名中表现不俗,但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,还需在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。

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市场时,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、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,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。在技术研发方面,要加大投入,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;在品牌建设方面,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,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;在市场拓展方面,要积极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,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。

苹果超越沙特阿美成为全球利润第一企业这一事件,犹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全球商业格局的变迁。它不仅是个别企业命运的扭转,更是市场动态、行业竞争以及企业战略抉择的综合体现。

从苹果的成功中,我们看到了科技与创新的力量。在全球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当下,科技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,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苹果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,如芯片研发、系统优化等,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,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科技产品的追求。同时,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,涵盖硬件、软件和服务等多个领域,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商业生态系统,为利润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。

沙特阿美的利润下滑则提醒我们,传统资源型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脆弱性。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,但国际油价的波动、新能源的崛起等因素,都对石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。这也促使资源型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,加强技术创新,拓展多元化业务,以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,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。

对于中国品牌而言,这一事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。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,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华为、小米等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表明,只要注重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,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同时,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市场时,要充分借鉴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,如三星和现代的全球市场布局策略,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和消费者需求,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,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。

在全球商业的大棋局中,没有永远的王者。企业唯有不断创新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、精准把握市场定位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传统企业,都需要时刻保持醒,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,才能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续写辉煌篇章。